建和木雕藝術村、建和部落教室
部落頭目陳文生是台灣著名的原住民雕刻家,在他薰陶下建和部落原具有很好的雕刻基礎,以漂流木做為主要雕刻材料,成立訓練班由陳文生頭目教導村民雕刻,已完成部落教室、木雕藝術村入口意象及街道造景美化。部落教室由陳文生提供土地,設有陳列室、教室、瞭望台、涼亭,建築材料全用傳統檳榔木、竹材、茅草,以漂流木美化庭園。陳列室的屋頂,雕有鹿角,中央川堂放置兩大巨型石板,雕有祖先故事與傳統生活,小涼亭之下,掛著一個大形傳統木匙,訴說木匙哺育幼兒與餵養老人之恩情。教室搭成二樓,兼具涼亭功能,可眺望太平洋,是可學習與可休閒的好地方;部落教室連廁所的裝飾都具巧思,充滿藝術趣味。
部落街道全以木雕牌標示,很多居民亦以板雕代替門牌,將漂流木經過簡單處理與雕刻做成圍籬美化街道,部落中還設有多座大型木雕。原為居民當作柴木原料的漂流木,使kasavakan美麗的家園,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木雕村。
建和部落文化成長班(母語班)
母語班,是部落可以聽見小朋友聲音最多的地方,由洪渟嵐老師(部落都稱渟嵐老師 “祖琴姑姑” 舊名字)帶領部落的孩子們學習族語,成長班的孩童在教室的聚會不曾停止過,即使不是每天來上課,這些年來已養成的習慣,加上部落大大小小的活動,幾乎都在文化成長班教室裡,執行、完成。
祖靈屋、祖先追思堂
祖靈屋是供奉祖先的地方,卑南語稱為kaluma’an,每年兩次收穫祭都要舉行祭典。祖靈屋在射馬干有十多座,每一氏族都有,而以雕刻家陳文生頭目家族的祖靈屋地位最高,往昔負責管理與戰爭及出獵有關的祭祀,與豐年祭有關的各種公眾祭祀都由陳家主持。每年稻米、小米收割後,必先送到祖靈屋去拜謝祖先後才可食用,據陳文生說,祭拜祖靈屋的神包括天神、地方神、農神、道路神、祖先神、祖先之巫師、戰死之勇士等。陳家的祖靈屋約二坪大,由空心磚砌成的鐵皮屋,內部陳設簡單,左上方設木架,供奉兩把祭祖的粟、稻,右前方有一火塘,祭祀時升火用。
除了祖靈屋外,部落尚有一座祖先廟,紅頂白牆與一般漢人的土地廟很相像。陳文生稱之為「追思堂」。祖先廟約二坪大,沒有廟名也沒有對聯,供有三座神像,正中央為歷代祖先,坐姿、長鬚、雙手合抱;左側為歷代女巫,立姿、頭帶花環;右為歷代勇士,立姿,左手持矛,右腰佩刀。神案前有七座蓮花燈,桌下置一塊西瓜石。
追思堂建於民國81年,當時族人常發生不幸的意外,很多族人做夢,常夢到發生意外的原因是因歷代很多勇士為保護部落而戰死,死後沒有子孫奉祀,族人不知回饋,祖先生氣才懲戒族人。為此族人開會討論,有人倡議建廟奉祀,在族人林正韙、林正寬等人獻地、捐資,由陳文生雕塑,追思堂就這樣建立起來,每年農曆春節、7月15日中元,約有三分之一的族人會準備牲禮、鮮花素果前來祭拜,平常晨昏燒香,供奉花果的族人也很多。
除了祖靈屋與追思堂的祭祀外,每年農曆3月3日,射馬干的族人也到陸發岸發祥地(三和附近南迴公路西側)去祭祖,以鄰為單位,每戶至少一人參加,準備卑南族傳統的食物及牲禮,大家團聚表示不忘祖先,載歌載舞,娛祖娛人,好不熱鬧。除祖靈屋的祭典外,追思堂與發祥地的祭祖儀式與漢人並無不同,也燒金紙,族人的解釋頗有意思,他們認為以前的生活方式是自給自足,沒有貨幣,僅能以傳統食物饗祖,現在是工業社會,族人都會賺錢,把賺得一部分的錢回饋祖先是應該的。
敬山宮
敬山宮位於台東市建和一街,在北側建和社區南側邊緣,佔地約有兩百坪,原為一單座硬山式建築,民國八十五年在殿後增建三樓大殿。
敬山宮主祀神明為太陽星君(太陽公),民國三十五年住在建和一位卑南族婦女身染重病,請部落巫師久治不癒,後來在同部落漢人許家禮介紹帶引到台東市太皇殿祭拜太陽星君,幾次後病就好了。許家禮就從太皇殿分香火在家供奉,部落的人有病或其他事的也常來祭拜,因很靈驗,三年後大家集資塑造太陽公神像,依神指示,輪流在許家禮、林水師等人家中供奉,民國四十九年在部落漢人、卑南族人合力之下,始建成敬山宮,經過四次翻修,始有今日之廟堂。
敬山宮正殿供奉太陽星君,同祀的神明有玄天大帝、觀世音菩薩、中壇元帥及太陰娘娘,增設二樓大殿供奉中華聖、五穀大帝、關聖帝君、太乙真人,三樓供奉太陽星君、地藏王菩薩、南海觀音。廟前廣場有一座八卦源靈台,高三層,最上層為天台爐,中層為地母爐,下層為五虎爐,四周塑有九龍八鳳環飾。廟前右側有座土地公廟,建廟歷史較敬山宮早,居民常稱為大伯公廟,為光復後移入的客家人所建。
敬山宮是建和里村民信仰中心。建和原名射馬干,是卑南族八大社之一,射馬干社的漢化很早,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有屏東水底寮人洪科盤兄弟移入水池舊社,教導卑南族使用牛耕,築射馬干圳,引利家溪水灌溉,並引進肥料使用觀念,使魚池附近變成稻田。日治時代遷到現址之後,日人禁止漢人移住,漢人僅能住在部落外緣;光復後射馬干改為普通行政區,大批漢人湧進,成為漢人與卑南族混居的部落,漢人含來自苗栗、桃園的客家人與雲林、彰化、嘉義的閩南人及外省籍的退伍軍人,敬山宮就是在漢人與卑南族人合力之下興建的,部落中的卑南族有一半是敬山宮信徒。
敬山宮年中祭儀主要是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求平安、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、十月十五日下元謝神及三月十九日太陽星君聖誕,以後者最為盛大,往昔尚有知本地區廟宇聯合的遊境出巡活動,民國85年更舉行長達三十六天的大法會,廟埕中的八卦源靈台即是法會時奉神旨興建的。敬山宮設有建和鑼鼓陣及誦經團,鑼鼓陣是由男士組成約有十人,利用農閒練習;誦經團男、女均有,約二十人,逢三、六、九夜間在廟中誦經禮神。敬山宮每年都有進香活動,巡迴全省與其他十三間主祀太陽公的廟宇交香聯誼。
敬山宮年中祭儀主要是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求平安、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、十月十五日下元謝神及三月十九日太陽星君聖誕,以後者最為盛大,往昔尚有知本地區廟宇聯合的遊境出巡活動,民國85年更舉行長達三十六天的大法會,廟埕中的八卦源靈台即是法會時奉神旨興建的。敬山宮設有建和鑼鼓陣及誦經團,鑼鼓陣是由男士組成約有十人,利用農閒練習;誦經團男、女均有,約二十人,逢三、六、九夜間在廟中誦經禮神。敬山宮每年都有進香活動,巡迴全省與其他十三間主祀太陽公的廟宇交香聯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