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祭Mangyangayaw
少年祭,卑南語發音為mangayangayaw,年祭由少年祭展開序幕,少年祭完畢才能展開正式的年祭活動,少年祭型式依卑南族各部落習慣而有射猴、刺猴的方式,kasavakan部落是以竹弓射猴,儀式過程如下:
射猴儀式
前置:由青年會長帶著者valisen於紮營地製作草猴,由姑婆芋莖+蕨類葉子+風藤葉製成
射猴儀式:
1.做好的草猴由valisen拿到射猴場地藏好
2.讓cakuvakuvan去找尋草猴,發現者要大喊黑呀呼已表示發現猴子
3.草猴架好後,cakuvakuvan們由小到大依次射猴
4.射完草猴後,全體cakuvakuvan聚集草猴旁,唱祭歌,之後由最大的cakuvakuvan以長矛刺猴,完畢把草猴帶去丟掉,丟完草猴後頭也不回地跑回巴拉冠(以免猴子的靈跟來)
迎接
cakuvakuvan(少年)完成射猴儀式後,跑步回到會所,mituvilran(少女)在會所前列隊迎接,為cakuvakuvan戴上她們親手邊的花環後一起歌舞,以歡愉的氣氛為mangayangayaw(少年祭)畫下圓滿句點。
狩獵祭mucalun(mangayaw)
在過往的年代,每當年底芒花盛開,刺骨的北風吹起之時,就是卑南族各部落青年開始巡視傳統領域與獵場的時候,kasavakan部落也不例外,每年年底,青壯年在長老,獵人的帶領下上山,巡視傳統領域,守護部落的山林,但隨者時代變遷,加上不同政權的介入,巡視傳統領域,阻止外敵入侵的意義逐漸變成狩獵來替代
為時一個星期的狩獵祭與採藤將凱旋下山,除了帶來編製鞦韆座椅的黃藤,更有部落青壯年帶著所捕獲的獵物下山分享給全體族人,部落男子完成了狩獵與採藤辛苦的任務,部落婦女/青少女會親手編製象徵榮耀的花環,為男子們帶上,也為他們換上美麗的傳統服,一同到 palakuwan青年會所共舞,唱起祖先傳下來的歌曲,狩獵祭與採藤,在此畫下句點。
年祭amiyan
每年12月底至元旦卑南族各個部落會舉行大獵祭,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的過年也在元旦,年祭也在這個時候一起慶祝,至此年祭就都在年底至元旦時舉行;年祭實際上應該是一連串相關的祭儀活動:
- 少年祭 mangayangayaw 12月
- 狩獵祭 mucalun 12月底
- 鞦韆祈福 katikelruwanan元旦
- 除喪 venasivas./remavaravas 元旦
- 成年禮 kituvangsar元旦
年祭是由少年祭展開一系列的祭儀,而在元旦當天,我們會舉行除喪、鞦韆祈福、成年禮
鞦韆祈福儀式katikelruwanan
在建和部落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鞦韆文化,鞦韆的高度至少有三層樓以上,也是建和部落極具傳統工藝的一項技術,以下是鞦韆的由來:
「我們卑南族有一特殊的習俗,就是對打噴嚏的忌諱。諸如,出遠門出發起程時有人打噴嚏,就要停下來把行李放下,稍作休息再出發,收割小米或稻子第一個要去採收的人,中途聽到打噴嚏聲,就要返回,今天不收割了,祭司們正在進行祭典儀式時,最忌諱打噴嚏,或小孩干擾,一些長老們及祭司們商議,如何避免這些麻煩,最後研究製作小孩子們可輪流玩的小鞦韆,從此,在祭典進行中,或是家長在農忙期,大人們就製作較堅固的鞦韆,供孩子們集中玩耍,就不再擔心小孩打噴嚏或干擾。不僅小孩喜歡玩,大人也覺得有趣,後來把盪鞦韆納入年祭活動中,改由大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可參加盪鞦韆的活動,延至今日建和的盪鞦韆在年祭活動中仍然是重要的一環。」
鞦韆的製作相當耗時耗人力,部落的男子要先上山採竹和藤這些材料,再由大家協力完成;在製作鞦韆的過程中女孩子不能靠近,據說是為了要給部落族人一個驚喜,都會在夜晚趕工製作;綁鞦韆是藤發揮最極致的時候,很多傳統工法都會呈現在鞦韆上,堅固性、安全性,都要靠著綁鞦韆的人的技術,是一項大工程。
祈福儀式,頭目與祭司在會場四個角落對上蒼祈禱,以傳統的口述語傳達今日鞦韆的啟用,期待祖靈的保佑,且對所有族人們共同祈福,也希望年祭中的鞦韆平安順利,讓今年的年祭平安,也為部落族人們帶來幸運。頭目在祭司陪同下先對鞦韆四個支柱一一祈禱,再來到鞦韆坐椅旁祈禱,完成後,在場年輕人便拆除鞦韆四支支架旁支撐木,並在鞦韆座椅上端繫上象徵祖先榮耀花環,綁上銅鈴(導六),首先會由頭目來進行試盪,在來是祭司試盪,完成後象徵今年的鞦韆正式啟用而且是安全又穩固,並歡迎族人們同歡及開始今年年度的各項年祭活動。
除喪 venasivas/remavaravas
在年祭當中會舉行除喪儀式,由長老帶兩位青年去邀請過去一年內有喪事的人家前來會場,至會場後,喪家就定位,由頭目、長老為其除喪並安慰喪家說「不好的都已過去,放下你的悲傷難過,新的一年要堅強,重新生活」,在長老們為喪家去掉草環後,帶上由族人準備的鮮花花環,代表解除了憂傷,迎接新的開始,最後再由現場青年引領已經除喪的族人一同跳傳統舞同歡。
成年禮 kituvangsar
進階儀式
時間一到,”valisen”們身著階級服飾(上身赤裸,只有圍”片裙”),手持木頭,上面有佩刀(刀會砍在木頭上),等候指示後,在青年陪同下,列隊嚴肅的步行至palakuwan (會所),接受聽訓。
註:手持木頭,上面有佩刀(砍在木頭上)為進階vangsaran(未婚青年級)者,只拿木頭者為進階valisen(青少年級)者
即將進階的valisen(青少年級)與cakuvakuvan(小男孩)到達palakuwan之後,走入palakuwan內,蹲坐於火塘兩側,頭低下,謙卑,嚴肅的聽從”musavasava”(已婚級),及新任青年會長的訓誡。
步出會所後,在vangsaran(未婚青年級)的帶領之下繞場兩圈後定位,此時族人及進階者的家人已在旁準備,頭目及長老們列席,準備舉行儀式。
晉階之valisen定位後 由部落頭目以族語一一詢問 進階者姓名 ,頭目接者為進階者”varisen”說訓,內容主要是希望”varisen”進階”vangsaran”後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,要為自己負責任等;接著,頭目手持咬人狗的葉子,說明這是進階者的”畢業證書”,開始一一詢問進階者姓名(以族語詢問),(前面地上有一節竹子,進階者雙腳必須橫跨其上,象徵跨越),頭目以咬人狗葉在進階者雙腳拍打使其發癢難耐,其意義是為了培養磨練少年們的忍受及耐力,如果能承受這種不舒服的感覺,以後必能承受更多考驗,完畢後,還必須恭敬的向頭目回禮。在現代社會 為了緩和咬人狗的疼痛 則以姑婆芋來磨差緩和。
最後進階”vangsaran”者的家人為其換上代表成年”vangsaran”的服飾(進階valisen者則是直接回去palakuwan),最後進階的”vangsaran”和族人一起跳傳統舞歡慶。
小米祭kemaderuna
在以前kasavakan部落小米祭期間,男生忙外,女生則忙者舂小米,男子如果有喜歡的女生,就會去接手女生樁小米的工作,如果女生喜歡這位男子的話,就會讓男生樁米,但有的時候,因為女生愛慕者很多,就會出現一個女孩有好幾個男子搶者樁米的情形,那如果這個女生不愛這男生呢?我聽過的回答就是跑掉不要給男生樁米。或是,後來男生到女方家幫忙挑水、砍柴等工作,若女方沒有喜歡的意思就會做一些年糕或粿送到男方家裡,表示感激與委婉拒絕之意。
因為時代變遷,現在已經是自由戀愛的時代,不用等到小米祭才可以談戀愛,但部落的青年男女,在這兩三年來,詢問過往小米祭內容時,問出了這樣一個可愛的傳統,在今年的小米祭,重新體驗了這樣一個傳統,部落的長輩們,在旁邊看得很開心,彷彿回到以前年輕時,只能藉由小米祭互傳愛慕之意保守的年代(採訪洪渟嵐老師)
小米收穫祭的由來與意思:kemaderuna-小米收穫祭-直接翻譯的意思是:夏天的祭典;過去卑南族是以小米作為主要的糧食,所有的歲時祭儀都是跟者小米成長的順序進行,程序包括播種、除草、收割、入倉這些步驟,每個階段ayawan(或是rahan),都有相關儀式搭配
remnad-男子精神舞
起源與意義:這是kasavakan部落小米祭最有特色的部分,根據頭目的說法;remnad舞步的起源自過去的年代,青年人(vangsarang階級)在小米祭開始時,必須要跑去發祥地(編織苦楝樹頭飾),再跑回來,之後再以此舞步跳至各家收取小米,一方面也展現男子勇武的精神。
remnad舞步:跟據部落中生代參與過remnad精神舞遊街的族人敘述,目前remnad舞步已經簡化;以前remnad的舞步非常累人,光是本部落就要一整天才能跳完;現在remnad的舞步是以類似八家將舞步方式遊街。
階級分工:精神舞遊街時,可以看到男子按照階級分工;過去,參與remnad精神舞遊街的為vangsarang階級(目前也會讓valisen下去參與),中壯年(musavasavak)負責敲鐵鍾(目的是為了使舞步整齊),valisen階級負責扛鍾,以及在旁邊幫忙打雜;女性與小孩子不參與遊街。
明顯的階級服飾:vangsarang階級穿著傳統服飾,頭上綁者毛巾,頭巾上再戴者苦楝樹葉編織的頭飾(避暑用),右手拿檳榔葉鞘做的扇子(小米祭前幾天vangsarang階級就會去準備這些材料了),左手是拿毛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