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 Kasavakan建和部落 年祭
/0 評論/在: [建和部落]媒體報導, [建和部落]最新消息, 傳統祭儀, 小部落大新聞 /通過: t10504夏季 kemaderunan
/0 評論/在: [建和部落]最新消息, 傳統祭儀, 小米日記, 小部落大新聞 /通過: t10504每年的7月20日 是kasavakan 舉辦小米收穫祭(kemaderunan夏祭)的日子
婦女和女青年們從早上就開始準備族人的餐點
中壯年則帶領著男青年、青少年們準備跳精神舞遊繞部落
部落的大大小小一起分工合作,讓整個祭典充滿了族人彼此之間的情感
炙熱的天氣,澆不熄族人們的熱情
呼喊著 嘿~呀~呼~ 是kasavakan永遠不變的精神…
備註:
remnad-男子精神舞
起源與意義:這是kasavakan部落小米祭最有特色的部分,根據頭目的說法;remnad舞步的起源自過去的年代,青年人(vangsarang階級)在小米祭開始時,必須要跑去發祥地(編織苦楝樹頭飾),再跑回來,之後再以此舞步跳至各家收取小米,一方面也展現男子勇武的精神。
remnad舞步:跟據部落中生代參與過remnad精神舞遊街的族人敘述,目前remnad舞步已經簡化;以前remnad的舞步非常累人,光是本部落就要一整天才能跳完;現在remnad的舞步是以類似八家將舞步方式遊街。
階級分工:精神舞遊街時,可以看到男子按照階級分工;過去,參與remnad精神舞遊街的為vangsarang階級(目前也會讓valisen下去參與),中壯年(musavasavak)負責敲鐵鍾(目的是為了使舞步整齊),valisen階級負責扛鍾,以及在旁邊幫忙打雜;女性與小孩子不參與遊街。
明顯的階級服飾:vangsarang階級穿著傳統服飾,頭上綁者毛巾,頭巾上再戴者苦楝樹葉編織的頭飾(避暑用),右手拿檳榔葉鞘做的扇子(小米祭前幾天vangsarang階級就會去準備這些材料了),左手是拿毛巾。
ruvuwa’an 發祥地祭祖
/0 評論/在: [建和部落]最新消息, 傳統祭儀, 小部落大新聞 /通過: t10504ruvuwa’an發祥地由來
資料來源:曾建次-祖靈的腳步
在很久以前的年代,台灣仍沉沒於海底,綠島與蘭嶼是相連的陸地
卑南族的祖先在這陸地上勤快的生活著
有一天發生了浩劫,洪水將整個大地淹沒,倖存的五位兄弟姐妹乘著如臼的木頭
在漆黑的海面漂流,經過協議,將其中的一位兄弟推上天空變成太陽,一位姐妹推上天空變成月亮
以便輪流照耀大地,其餘的一男二女藉著亮光,划向新浮出的陸地-台灣東部的「ruvuwa’an」發祥地海岸登陸
繼而繁衍後代,這三位兄妹就是最早的卑南族祖先
這三位登陸者是男子sukasukaw與女子tavatav及paluH
ruvuwa’an發祥地祭祖
每年農曆三月三日,建和部落(kasavakan)的卑南族人
會到祖先發祥地ruvuwa’an (三和附近南迴公路西側) 去祭祀祖先
發祥祭祖的過程是;以鄰為單位,每戶至少一人參加,出發至ruvuwa’an。
發祥地祭祖之前,頭目與祭師會用鐵鍋產生的鐵珠和剖半檳榔做祭拜儀式,珠子代表男性,剖半檳榔代表女性,即禮敬男女先祖
祭拜的東西有卑南族傳統的食物,如pinarupu及牲禮
建和的族人祭祖儀式加入了很多漢人的習慣,比如說燒金紙,拿香拜拜
不過,建和頭目的解釋是說;以前的生活方式是自給自足,沒有貨幣,只能以傳統食物祭拜祖先
現在是工業社會,族人都會賺錢,把賺得一部分的錢(用金紙來替代)回饋祖先是應該的
祭祖的意義是要大家團聚表示不忘祖先,老人家說,以前祭拜往往會持續一整天
祭祀完畢之後會在前面的海灘跳舞,唱歌,順便聚餐,現在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要上班,上學
就簡化成半天(因為頭目堅持在農曆3月3 號這一天,所以有時候不是假日)
(ruvuwa’an)周圍有一大片據說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刺竹林,這片竹林對族人來說是神聖的
建和部落的老人家認為;如果有外人隨意砍伐、移植這片竹林,必定會遭遇不好的事情
附註:
1.建和部落部分族人對於發祥地祭祖由來有另外解說,說法是;原先在3.4月份,有時會久旱不雨
所以部落巫師便會於此時組團去各水源地祈雨,而發祥地ruvuwa’an 即為其中一處水源地
但建和部落頭目認為,發祥地祭祖儀式早已存在,與祈雨儀式是兩回事
2.建和部落堅持在農曆3月3日的原因,為當時發祥地石碑落成時,突有祖靈附身於女巫身上
借女巫之口;要求部落族人日後必在此日子祭祀,切莫更改日期
自此以後,建和部落一定會在農曆3月3日祭祀,之後未曾更改過
(資料整理:建和部落 董孝華)